古代測控技術與儀器的發(fā)展歷史概述
在人類的科技發(fā)展史中,測試技術與檢測儀器占據了重要篇章。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,測試技術和檢測儀器的進步,都會帶動社會生產力的發(fā)展,因此,檢測技術與社會的發(fā)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密切的關系。本章簡要介紹測試技術與儀器儀表的發(fā)展歷史和現狀。
1.古代測控技術與儀器的發(fā)展歷史
我國有悠久的歷史,我們的祖先曾在認識自然、改造自然方面,為人類的發(fā)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特別是在天體測量技術和測試儀器方面、地震檢測技術與地震儀器、記I付、大地勘測等技術都曾領先于世界各國。找國古代四大發(fā)明之一的指南針.對人類的航海活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我國古代發(fā)明的大體測量儀器主要有渾儀、圭表及漏壺,地震測m儀器有地動儀。
漢代又創(chuàng)制了渾象,渾象類似現代的天球儀。西漢太初歷制定期間,落下閡改進了渾儀,川它重新測量了二卜八星宿距度等數據。至遲到兩漢之際,渾儀己經山一個固定的赤道環(huán)和繞極軸旋轉并附有窺管的赤道環(huán)組成,兩環(huán)面上都刻有周天度數,可以測定天體的人宿度和去極度。到東漢前期,民間天文學家傅安第一次給渾儀添加了一個黃道環(huán).它和赤道環(huán)成24'夾角,利用黃道環(huán)可以測得日月行度。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義給渾儀增加了地平環(huán)和子午環(huán),使渾儀逐漸完善。
東晉末年永興年間,在太史令兄崇和鮮卑族天文學家解蘭的主持下,鑄成了一臺鐵制渾儀,底部設有十字水準,用來校正儀器安裝,提高了渾儀的安裝精度,這是我國歷史上水準儀的開端。
關于漏壺的制造,自從東漢張衡開始,已經有兩級補償式漏壺的創(chuàng)制。兩級補償式漏壺就是上下有兩個漏壺,上一級m壺的水N滴到下一級潤壺,去補償下一級漏壺滴出去的水,使下一級翻壺的水保持一定的高度,以保證下一級翻壺滴水的快慢基本保持不變。到了晉代,已經有r三級lw壺的改進,使時間的測v更加精
確。
西漢宜帝時,耿壽昌首創(chuàng)了用來演示天象的儀器,叫渾象。用銅鑄成,跟現今的天球儀相似。東漢的張衡發(fā)明了水運渾儀,他用一個大約直牲5尺的空心銅球表示天體,L面畫有列宿和互成24'交角的黃道赤道,球外有地平圈和子午圈,子午圈上支架一根天軸,天軸與地平圈成24'的交角,天球可以繞天軸轉動。天球轉動時.有一半露在地平圈之上,和四時的天空星象相符。有一半隱在地平圈之下。張衡還利用份壺滴水的等時性,用m水作動力,巧妙地通過齒輪系統(tǒng)的轉動,馭使天球每H均勻地繞天軸旋轉一周。這樣渾象也就自動地、近似正確地把天象一日里的變化演示出來。這是后世充分發(fā)展的水運象儀的鼻祖。
三國時期東吳的葛衡創(chuàng)制了一臺別致的渾象,叫渾天象。它是一個比較大的空心球,球面上布置星宿,各星都鉆出孔隙,人能鉆進空心球,看到空隙漏進的光,就像看到天上的星星一般。空心球可以繞軸旋轉,這樣就更加逼真地演示星辰的視運動,這是近代天文館里天象儀的雛形。
南北朝時期,劉宋元嘉十三年(公元436年),太史令錢樂之又仿葛衡的渾象儀,并加以改進,使渾象儀自動跟天象的運動同步。
宋代燕肅發(fā)明了“蓮花翻”,他在翻壺中第一次用上了“漫流系統(tǒng)”,漏壺保持恒定水位,克服了以經流量變化對漏壺記時準確性的影響。宋代張思訓在979年采用水銀作為渾天儀的動力。
1088-1092年,蘇頌和韓公廉等人發(fā)明的“水運儀象臺”,既能演示和觀察天象,又能自動記時報時,具有多種用途,在天文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。
1675年,荷蘭生物學家列文·虎克用顯微鏡發(fā)現了十分微小的原生動物和紅血球,甚至用顯微鏡研究動物的受精作用。列文·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制鏡片的技藝,制成r當時世界上最精致的、可以放大270倍的顯微鏡。當時還出現了一位制造顯徽鏡的高
手,他就是著名科學家虎克�;⒖饲擅畹乩猛哥R的組合,制造了復式顯微鏡,開辟了顯微鏡研究方面的新的發(fā)展方向。
- 2019-1-17 磁翻板液位計使用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項
- 2017-7-3 靜壓液位計從眾多液位計當中脫穎而出的...
- 2017-6-30 壓力變送器選型指南和技術支持
- 2016-11-9 壓力變送器的應用領域有哪些?
- 2016-10-24 儀器儀表行業(yè)將向智能化方向發(fā)展
- 2019-1-25 火電廠化學水處理液位計的發(fā)展之路
- 2019-1-21 磁翻板液位計:儀器儀表界的“新貴”
- 2018-11-26 將對差壓變送器零點遷徙成績停止詳細的...
- 2018-11-24 當差壓變送器用于蒸汽等溫度較高的物資...
- 2018-11-23 慣例辦法對智能變送器停止校準是不行的